狐大医 | 秋分时节心脑血管易“受伤”!正确预防做好五件事

图说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吉训明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刘家碧

编辑 | 袁月

秋分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开始增多。这一时节的哪些特点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如何预防疾病发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吉训明就秋季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问题做出解答。

秋分后,为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

秋分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的温差加大。气温下降之后,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加上天气逐步干燥、饮水不足等因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气温下降之后,运动、生活规律也会受一些影响。饮食热量相对较高,运动过少;有些患者甚至会在室内抽烟,或者饮酒过度,这些都可以引起胆固醇、血脂的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同时,秋分之后,由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日照时间减少,影响人的心情。这一时节容易出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秋分时节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

1、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需要外出时尤其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天气骤变或者天气寒冷时不要再室外久留。

2、均衡饮食

秋分时节,要更加注意饮食的多样化,提倡少盐、少油、少糖。可以根据拳头大小衡量每天摄入的食物量。每天吃的肉类不要超过一个拳头大小;一天的主食不要超过两个拳头大小;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每天应该吃相当于三个拳头大小的水果、四个拳头大小左右的蔬菜,有利于改善健康状况。

3、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规律的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室外太冷时,可以在室内做一些运动,比如适度的哑铃运动。

4、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心态,天气转凉之后避免过分的情绪波动。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5、监测血压血脂血糖

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有心梗和脑梗病史的患者,这一时节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观察上述指标是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否出现较大的波动。

出现波动时应该主动调药。部分患者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主停药,应该及时服药。在一到两天药物调整后相关指标还不能达标的,应该尽快到医院诊治。

45岁以上的人,出现头晕、胸闷、不舒服的症状,尤其要注意。哪怕以往血压、血糖、血脂正常,出现上述症状后也要监测,如果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请及时就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